要實現長江大保護,保護長江水的本體固然重要,但沿江地區“岸上”與“水里”的生態自然環境同樣不容忽略。17日,中新網記者跟隨“踐行囑托開新局”全媒體主題采訪報道團走進江蘇省鎮江市。最新科技手段的加持,讓長江沿江地區“岸上”變綠、“水里”變清。
俗話說,污染在水里,根源在岸上。鎮江市位于長江下游,處于長江與京杭大運河的交匯點,是長三角城市群重要成員之一。對這樣一座人口300余萬、中等規模的沿江三線城市,其利用科技手段處理岸上垃圾、變廢為寶的做法,或許值得長江沿線各城市借鑒。
江蘇泓潤生物質能科技有限公司位于鎮江京口區,距長江比較近。在這里,中新網記者看到了城市餐廚廢棄物和生活污泥“混搭”、進行協同處理的做法。
每天,一隊隊特制運輸車到城市各處收集餐廚廢棄物,制作成漿液,并作提油處理。另一隊運輸車從污水廠運送污泥,并進行高溫熱水解。然后,“混搭”的餐廚廢棄物、污泥在工廠內按一定比例進行協同厭氧發酵,產生沼氣、沼液、沼渣。其中,沼氣用于本廠鍋爐后,經提純加壓,輸入市政燃氣管網;沼液用來制作液態肥、化肥;沼渣用作土壤改良、園林綠化、農業種植。
“不管是沼氣、沼液、沼渣,項目的所有產出均得到了有效利用,形成了完整封閉的有機質循環鏈,全過程零添加,零污染?!苯K泓潤生物質能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曹波告訴記者,他們正在探索垃圾分類后將不同垃圾品種進行協同處理的方法。
曹波表示,該項目申報了國家專利70余項,為長江經濟帶“生態優先、綠色發展”提供了示范案例。該“鎮江模式”已推廣至湖北荊門、江西九江。2020年,長江生態環保集團戰略投資的引入,形成了“資本+專業化技術平臺”合作模式。